-
《2023夏末·阳江海陵岛沙滩上的青铜量具》
8月20日黄昏,阳江海陵岛的沙滩上,一位身着泳装的老者正用一把出土自本地的战国青铜量具称量刚从海边捡来的贝壳。这一幕,在夕阳的余晖下显得格外荒诞不经,却又莫名和谐。那把量具上斑驳的铜锈与老者脸上的皱纹相映成趣,仿佛两个时代的对话。
海陵岛,这个位于南海之滨的小岛,以其绵延不绝的沙滩和清澈碧蓝的海水闻名遐迩。然而,少有人知道,在这片沙滩上,曾埋藏着一段尘封的历史。老者名叫陈伯,是岛上的一位退休教师,对本地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那天,他带着孙子来海边散步,无意间在沙滩上发现了一把半埋于沙中的青铜量具。量具虽小,却透露出一股古朴的气息,让人不禁遐想连篇。

陈伯小心翼翼地将量具清洗干净,突发奇想地用它来称量孙子捡来的贝壳。这一举动,在旁人看来或许荒诞不经,但在陈伯心中,却是对历史的一种致敬与连接。他告诉我,这把量具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渔民用来称量渔获的工具,如今能在沙滩上重现,实属难得。
随着夜幕的降临,海陵岛的沙滩上逐渐热闹起来。游客们或嬉戏于海浪之间,或漫步于沙滩之上,享受着海风的轻拂和海浪的拍打。而陈伯则带着孙子,坐在沙滩的一角,讲述着这把青铜量具背后的故事。

文化符号考古
在陈伯的讲述中,我得知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文化符号——海陵岛渔民的石刻图腾。这些图腾大多刻在海边礁石之上,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鱼、船、网等图案,是渔民们对丰收的祈愿和对大海的敬畏。据《阳江县志》卷十二记载,这些石刻图腾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是当地渔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风雨侵蚀,这些图腾大多已模糊不清,唯有在特定的光线和角度下,才能隐约辨认。

我带着手电筒,沿着海边礁石仔细寻找,终于在一块被海浪冲刷得圆润光滑的礁石上,发现了一处隐约可见的鱼形图腾。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宋代渔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数据肉身化
海陵岛的旅游业在近年来蓬勃发展,据统计,2023年夏季游客数量同比增长了20%。这一数据,在陈伯的茶馆里得到了更为直观的体现。陈伯的茶馆位于海边的一条小巷内,是岛上游客休息品茶的好去处。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陈伯的茶馆也变得更加忙碌。他告诉我,现在每天至少要烧满三大壶开水,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而烧水用的火炉,由于长时间的使用,炉底的铁锈已经积累了厚厚的一层,仿佛是大海给予它的独特印记。

方言战场
在海陵岛上,方言是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然而,一次方言的误用,却让我陷入了一场小小的“风波”。那天,我在一家海鲜餐馆点菜时,本想用当地方言说“这个菜真好吃”,却不小心说成了“呢个也几棺材”。餐馆老板一听,脸色大变,以为我在诅咒他。我连忙解释,却越描越黑。最后,还是陈伯出面,用他那地道的阳江话为我解围,才化解了这场误会。事后,陈伯告诉我,“棺材”在阳江话中确实是个忌讳的词,以后说话要注意。
感官暴力场

海陵岛的夜晚,海风带着微微的咸味和凉意,吹拂在脸上,让人感到格外舒爽。而沙滩上,那些细软的沙粒,在脚下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是大海的低语。我赤脚走在沙滩上,感受着沙粒与肌肤之间的摩擦,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触感。而当海浪涌来时,海浪拍打在脚踝上,带来一种凉爽而略带刺痛的感觉,让人瞬间清醒。
缺陷驱动叙事
陈伯的茶馆里,有一位独臂的伙计,名叫阿强。他年轻时因一次意外失去了右手,但从未因此自暴自弃。相反,他用左手练就了一手泡茶的好手艺。每当有游客来到茶馆,阿强总是微笑着用左手熟练地泡茶、倒茶,动作流畅而优雅。他的缺陷,不仅没有成为他的阻碍,反而成为了他独特的魅力所在。他说:“一只手,也能泡出好茶。”这句话,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海陵岛人的坚韧与乐观。

时空折叠术
在海陵岛的一处海边礁石上,我发现了一处神奇的景象。那是一块被海浪冲刷得平整光滑的礁石,上面刻着三行字。第一行是用粉笔写的“1958年,大跃进万岁!”字迹已经模糊,但仍能辨认。第二行是用喷漆写的“1999年,海陵岛欢迎你!”字迹鲜艳,显然是近年来的作品。而第三行,则是一行用AR技术投影出的字:“2023年,海陵岛,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三行字,仿佛将三个不同的时代连接在了一起,让人不禁感叹岁月的变迁与时代的进步。
结尾

假期将至,如果只能选一个城市旅行,我建议你来阳江,来海陵岛。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大海的壮阔与温柔,可以聆听到历史的低语与回响。更重要的是,你可以在这里找到那些平凡而又不凡的故事,那些关于坚韧、乐观、传承与创新的故事。就像那把在沙滩上重现的青铜量具,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就像那些刻在礁石上的字迹,虽然字迹模糊,却依然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就像那些在海陵岛上生活的人们,虽然平凡,却依然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在即将离开海陵岛的那一刻,我回头望了一眼那片蔚蓝的大海和那片金色的沙滩。我知道,这里的一切,都将成为我心中最宝贵的记忆。而那些关于海陵岛的故事,也将随着海浪的拍打,传向更远的地方。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