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963071
阳江市调整水源策略这件事,看似简单的水资源调配,背后实则是区域发展空间的一场精妙博弈,也揭示了“同饮一江水”背后未必就是“同心同利”的现实。
早些年阳春凭借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代价是流经该区域的漠阳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这直接威胁到下游阳江市民的饮用水安全。
因此,阳江市转而选择舍近求远,从大河水库引水。
这一决策的高明之处在于:它表面上解决了阳江市区迫在眉睫的饮水危机,实质上却为上游的阳春市“松了绑”——大河水库取水点的启用,意味着漠阳江中上游地区(阳春)的工业发展环境约束相对放宽了。
阳江以空间换时间、以距离换安全,阳春则获得了更宽松的发展空间,这本质上是区域间一种资源与发展的交换。
再看文章后半部分提出的更大胆设想:通过行政区域调整,让阳春获得滨海资源。
建议用阳春的岗美、河口两镇去置换阳西县的新墟、沙扒两镇。
这个想法核心在于解决阳春作为内陆县市对海洋的渴望(成为滨海城市),同时让阳西通过获得岗美这样的内陆枢纽提升发展潜力。
这种土地置换的思路,核心逻辑依然是资源互补与功能优化——你有我缺的海岸线,我换给你需要的腹地支撑。
这整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发展永远伴随着资源的重新配置与利益的再平衡。
阳江取水的选择,是在环保刚性约束与发展诉求之间寻求的折中方案;而设想的土地置换,则是在突破地理限制、谋求各自更优发展格局上的大胆探索。
它深刻说明,区域协同发展绝非简单的“共享一片林”就能实现和谐,关键在于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利益交换点,在动态平衡中寻求共赢的可能。
发展的本质,很多时候就是一场关于“舍”与“得”的高超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