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抢第一口“鲜”!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在阳江海陵岛举行

阳江 更新于:2025-08-17 11:00
  • 持续慢跑快走

    8月16日上午,在第二十三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上,随着开渔令的发布,阳江3400多艘渔船与广东省各地渔船一起,结束了为期3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满载着丰收的期盼驶向深蓝,争抢开渔季第一口“鲜”。

    阳江开渔盛况。梁文栋 摄

    作为广东省保留的重大开渔活动,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是展示广东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也是激活海洋经济、守护渔民福祉、传承岭南文化的具体抓手,成为广东省引爆旅游热点、撬动关联消费和塑造文旅品牌的“顶流”。今年的开渔季活动亮点纷呈,出征渔船是历届开渔季最多的一次,为游客提供了极具冲击力的观光体验;尊古法古礼举办的祭海活动,通过古老而庄严的仪式传递渔民对海洋的敬畏与感恩,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活动;“渔家婚嫁活动”通过鲜艳服饰、特色礼仪和喜庆氛围,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疍家人的生活气息与文化根脉,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展示”;沙滩音乐会、世界模特大赛、大角湾烟花秀、夜光风筝嘉年华、西海岸滨海摄影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配套活动,为开渔季活动注入了时尚活力,让开渔季成为全民参与的文旅盛宴。

    伏季是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繁殖生长旺季,通过海洋伏季休渔禁止或限制捕捞作业,让各类水生生物得以休养生息。一方面保护了海洋渔业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禁渔养海”,为渔业资源提供了恢复的窗口期,避免了渔业资源的枯竭,保障捕捞渔业可持续发展,稳定渔民收入。从1999年开始,广东省在每年的5月-8月进行南海伏季休渔。近年来,广东省大力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增殖放流等渔业资源养护措施,渔业资源养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全省共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传统人工鱼礁)示范区13个,覆盖海域面积1097.2平方公里,投放礁体1.7万余个,对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产生了积极作用。

    争抢开渔季第一口“鲜”。吕华当 摄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海洋强国战略,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牵引,全面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重点培育海上风电、现代化海洋牧场、海工装备、滨海旅游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2万亿元,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广东省海水养殖产量376.83万吨、同比增长5.47%,增速创2011年以来新高,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达97.54万吨,占全国产量近一半。同时,广东加强种业攻关,在全国率先突破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巴浪鱼等人工繁育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黄鳍金枪鱼陆基循环水池塘驯养,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2024年海水鱼苗产量达67.96亿尾,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6543个、居全国第一。

    阳江是海洋渔业大市,素有“中国南海渔都”“广东鱼仓”美称,拥有海域面积1.19万平方公里、504.35公里海岸(岛)线。立足海洋产业优势,阳江市致力打造绿能之都、建设海丝名城,已构建起绿色能源、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融合发展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阳江有两大国家级海洋牧场,其中阳西青洲岛渔风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陵岛-阳西国家级渔港经济区”2024年入选国家级试点,阳江深水网箱规模及数量居全省第二,水产品年产量达122.91万吨,预制菜产能突破8万吨,建成全国最大海水鱼苗基地,海水鱼苗产量全省第一。阳江正在打造的深蓝现代化海洋牧场试点项目为全国首创,将从根本上改变海水养殖“看天吃饭”的养殖模式,实施工业化、规模化养殖生产,兼具养殖、加工、旅游观光等功能,投产后预计每年产值近100亿元,带动全产业链产值超300亿元。

    工作人员给即将出海作业的船员送上金猪等慰问品和祝福。梁文栋 摄

    渔家大宴。吕华当 摄

    祭海仪式。吕华当 摄

    今年的开渔季活动,还有备受市民游客期待的渔家大宴,近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相聚一起,感受地道渔家文化,共享独特的“漠阳味道”。渔家大宴是海陵岛疍家人的传统习俗,渔民出海前举办渔家宴,家人、亲朋好友大吃一顿,寓意鱼虾满舱、满载而归。如今渔家大宴已成为每一届南海(阳江)开渔季中群众最为关注的特色活动之一。渔家大宴食材均来自阳江,菜品种类繁多,以海鲜为主,融合了当地渔家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呈现出渔家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现了阳江美食文化。与此同时,“阳江海鲜”“漠阳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展也在闸坡国际海产交易市场举行,搭建线上线下展示平台,通过图文+实物的方式推介阳江海鲜。

    记者:吕华当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