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8月16日,随着一声嘹亮的汽笛响彻阳江闸坡渔港,第23届南海(阳江)开渔季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数百艘渔船整齐列队,在锣鼓喧天、彩旗招展中扬帆起航,奔向蔚蓝的南海。这场以“耕海牧渔,向海图强”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标志着为期三个半月的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更成为展示阳江海洋文化、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一、开渔盛况:千帆竞发,万人欢腾 清晨6时,闸坡渔港已人头攒动。渔民们身着盛装,在船头点燃香烛、敬献祭品,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仓。当地特色的“开渔祭海”仪式上,非遗传承人用阳江方言吟唱古老的渔歌,再现了疍家文化的厚重底蕴。  上午9时,阳江市领导宣布开渔令。霎时间,停泊在港内的1200多艘渔船同时鸣笛,发动机的轰鸣声与岸上观众的欢呼声交织成一片。首船“粤阳江渔10088”在舞狮队的引领下缓缓出港,紧随其后的渔船如离弦之箭,驶向南海渔场。 “今年休渔期管理严格,渔业资源恢复明显,预计首航产量能比去年增长20%!”从事捕捞30年的船老大林振辉信心满满。据阳江市农业农村局数据,今年休渔期间,全市累计放流鱼苗超1.2亿尾,为开渔后的丰收奠定基础。  二、活动亮点:文旅融合,创新赋能 本届开渔季突破传统模式,推出“渔业+文旅+科技”多元体验: 1. 渔家文化嘉年华 海陵岛主会场设置疍家婚嫁表演、渔网编织技艺展演等非遗项目,游客可亲手体验织网、腌制鱼干等传统技艺。  “阳江味道”海鲜美食街汇聚了鱼面、马鲛鱼丸等上百种特色小吃,单日客流突破3万人次。 2. 智慧渔业展示 现场展出搭载北斗导航的“智能渔船”,通过卫星遥感与AI识别技术,渔民可实时监控鱼群动向。“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捕鱼效率提高了三成。”参展企业负责人介绍。  3. 环保倡议行动 开幕式上,阳江发布《南海生态捕捞公约》,推广可降解渔具,并成立首支“渔民护海志愿队”。首批50艘渔船安装塑料垃圾回收装置,实现“捕捞与环保同步”。 三、产业升级:从传统捕捞到全链发展 阳江作为广东渔业大市,202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126万吨,占全省近1/5。借力开渔季,当地正加速推动产业转型: 深海养殖突破 开幕式当天,阳西县签约总投资18亿元的“深海智能养殖工船”项目,预计年产值超5亿元。 冷链物流完善 新建的闸坡国家级渔港冷链基地即将投用,可实现海产品从捕捞到仓储的“-60超低温锁鲜”。 电商助力销售 抖音、拼多多等平台开设“阳江开渔节专场”,首日预售金鲳鱼、红蟹等单品超10万单。 “我们要让一条鱼的价值提升10倍。”阳江市市长李铁明表示,未来将重点发展预制菜、海洋生物制药等精深加工产业。 四、专家观点:开渔背后的生态与经济平衡 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周永健指出:“南海开渔季是观察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样本。”他建议: 1. 继续严格执行休渔制度,推广生态捕捞技术; 2. 开发渔业碳汇交易,探索“蓝色经济”新路径; 3. 加强跨境合作,与东盟国家共建南海渔业资源保护联盟。 五、记者手记:开渔节的变与不变 站在闸坡渔港的防波堤上,老渔民陈伯感慨:“30年前开渔只有鞭炮和渔酒,现在有了无人机直播、网红带货。”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海洋的敬畏与期盼。 随着夕阳西下,首批渔船已驶至作业海域。夜幕中,它们亮起的渔灯如繁星点点,映照着这片孕育生命的蔚蓝。而岸上,关于海洋的故事,正被书写出新的篇章。 (本文字数:2150字) 【配图建议】 1. 主图:渔船列队出港的航拍全景 2. 组图:祭海仪式、非遗展演、智能渔船操控界面、海鲜美食特写 3. 数据图表:阳江近五年渔业产量增长曲线 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