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特稿|到阳江,一起创未来

阳江 更新于:2025-04-20 16:44
  • 起名好难78641545

    4月16—17日,阳江市委、市政府携50家优质用人单位超1000个岗位跨越千里,奔赴湖南长沙、株洲,开展2025年广东省阳江市“百万英才汇南粤”引才专场活动。

    与此同时,广东阳江经贸投资交流会也在长沙举行,吸引了300多名长沙及周边地区的领军企业代表参会,共达成签约项目32个,投资总额458.08亿元,涵盖绿色能源与新型储能、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从漠阳江到湘江,从招商到引才,这场跨越山海的盛会,是湘粤情深,城市间“双向奔赴”的生动实践。阳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走进企业和招聘现场,与企业家和学子们面对面交流,传递阳江求贤若渴的诚意与决心。

    无论是引才阵容之强大、高薪岗位之多,还是活动规格之高、政策诚意之满,无不体现了阳江“爱才如命”的发展理念,更凸显了抢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决心和信心。

    广聚英才、向阳而来。当千年文教重地遇见广袤创业沃土,当湖湘才情融入阳江机遇,必将书写更多“彼此成就”的精彩篇章。阳江,也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告诉天下英才:到阳江,一起创未来。

    千里赴湖南

    让英才“看见”阳江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在长沙理工大学的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作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高校,长沙理工大学为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培养了50余万高级专门人才。阳江市委书记卢一先驻足于企业展位前,仔细询问岗位需求和人才政策,鼓励企业以“人才驱动创新”的理念吸引青年才俊。他更与求职学子亲切交谈,他们“到阳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这座城市的产业脉动与文化底蕴。

    而在湖南工业大学的招聘专区,这所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等优势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其4个ESI全球前1%学科与阳江的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高度契合,成为人才对接的天然纽带。阳江市委副书记、市长余金富在交流会上热情洋溢地介绍:“阳江不仅是‘中国刀剪之都’,更是海上风电的全球领跑者,这里有无数的机会等待你们书写精彩!”

    这场跨越山海的引才行动,背后是阳江对“新质生产力”的前瞻布局。本次活动线上线下共提供约2000个岗位,覆盖合金材料、海上风电等新兴产业,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需求占比超八成,硕士、博士岗位尤为抢手。

    阳江瞄准的不仅是当下产业需求,更是未来竞争的核心动能——阳江以高规格的阵容、高含金量的政策,释放出“视人才为珍宝”的强烈信号。活动现场,阳江市人社局与长沙理工大学签署校地合作协议,4家重点企业也与该校二级学院达成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阳江与湖南的“人才之缘”早已深植。目前,在阳江工作的湖南籍人员和高校毕业生超13万人,他们成为阳江产业崛起的重要力量。这份“缘分”的背后,是阳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延首站的区位优势,更是其产业沃土对人才的强大吸附力。全球最大风电装备基地、千亿级合金材料集群、焕发新生的五金刀剪产业,以及蓬勃发展的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构成了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这场引才活动,既是阳江“筑巢找凤”的主动出击,更是区域人才流动大趋势的缩影。在统一大市场背景下,阳江与湖南的产业和人才互动日益频繁,而阳江以长沙为支点,既为新兴产业储备动能,也为构建跨区域人才生态探路。

    活动落幕时,4000余名学子投递的简历、校企签约的握手、云端对接的火热,无不印证着这场“双向奔赴”的深远意义。

    敞开门引才

    让英才“走进”阳江

    人才要“有位”,更要“有为”。

    为筹备好这次活动,阳江市委人才办和阳江市人社局通过“三个专”工作模式——专项摸排、专人对接、专门梳理,深挖全市岗位需求,最终精选出1000个优质岗位,其中年薪10万元以上的岗位达853个,20万元以上的高薪岗位107个。

    阳江市第一中学、阳江市人民医院、阳江海上风电实验室、广东广青金属科技等优质单位悉数到场,涵盖教育、医疗、新能源、合金材料等多个领域,释放出阳江对人才的强烈渴求。

    活动现场精心设置的人才驿站、青春集市,更是以“一站式”服务吸引学子驻足,阳春砂仁、金鲳鱼干等特色展品,让求职者在品味城市风味的同时,感受到阳江的产业活力与人文温度。

    湖南众多高校也积极响应,为此次引才行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湖南工业大学校党委书记刘望在交流会上表示,该校的绿色与智能包装、先进材料等学科与阳江的产业高度契合,“近五年,我校每年在广东就业的毕业生超1000人,阳江正成为学子们的新选择。”长沙理工大学则与阳江市人社局现场签署校地合作协议,学校党委书记付宏渊期待未来在实习基地共建、定向培养等领域深化合作,“让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共赢。”

    两所高校的学科优势与阳江的产业需求形成了天然互补。湖南工业大学拥有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ESI全球前1%学科,为阳江的合金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输送专业人才;长沙理工大学以电力、交通等学科见长,其毕业生成为阳江海上风电产业的中坚力量。这种精准匹配,让校地合作不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双向赋能”。

    招聘会现场,学子们的热情让企业惊喜不已。湖南工业大学研究生李璐博带着对新能源行业的憧憬,一口气投递了多个风电与材料相关岗位。“阳江的产业方向与我的专业高度契合,而且亲戚在大湾区工作,早就向我推荐过阳江的宜居环境。”中南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赵镇坤则被一段阳江风光的短视频“圈粉”,在与企业HR深入交流后,他果断投递了简历:“这里的发展机会和美景一样迷人!”

    更令人动容的是阳江籍学子陈海涛的选择。在湖南求学四年后,他毅然决定回乡发展。“阳江的气候、美食和亲情无可替代,这次招聘会让我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潜力,希望能用所学回报这片土地。”他的选择,正是阳江“引凤还巢”政策的最佳注脚。

    企业端同样诚意十足。阳江十八子集团董事总经理李积回现场“安利”:“阳江房价仅为长沙的一半,海鲜自由、跨领域发展机会多,我们技术工人年薪超10万的不在少数!”鼎兴达电力建设公司副总经理亲自坐镇,直言:“我们要为阳江的电力事业吸纳更多新鲜血液。”

    这场跨越山海的引才行动,以4000余名学子的踊跃参与画上圆满句号。但它更是一个开始——阳江市人社局透露,后续还将组织用人单位赴南京、成都、西安等地引才,让更多城市听见阳江的“求贤之声”。

    “候鸟”变“常驻”

    让英才“爱上”阳江

    在17日举行的“粤聚英才、粤见未来”湖南引才活动上,岳阳伢子姚志猛用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在阳江从异乡客到“新阳江人”的故事。

    2012年,姚志猛带着湖南人“霸得蛮”的韧劲,从南华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正在建设的阳江核电基地。那时的阳江,核电产业刚刚起步,荒滩上矗立的塔吊如同拓荒者的旗帜。十二年过去,他亲历了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从蓝图变为现实的震撼历程,更见证了阳江从能源“追赶者”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绿电粮仓”的华丽转身。

    如今,阳江核电已成为全国发电量最高的核电站,而姚志猛也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牵头创建国家工程中心放废实验室的领军人才,手握中国专利奖等多项荣誉。站在湖南高校引才专场的讲台上,他动情地说:“阳江给了我梦想的跑道,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

    姚志猛的故事并非孤例。在这座城市里,13万的湖南人像他一样成为“新阳江人”。他的爱人——一位同样来自岳阳的中山大学护理学硕士,在阳江市人民医院开创了首个护理门诊,捧回了广东省南丁格尔奖;他们的孩子取名自《岳阳楼记》,让湘江的文脉与漠阳江的涛声交织成家。周末时,一家人常去海陵岛踏浪,在湖南商会组织的辣味美食节上解乡愁。这种“他乡变故乡”的温情转化,正是阳江“人才生态”最动人的注脚。

    让“候鸟”安心栖息的背后,是阳江“百分百重视、百分百关怀、百分百支持”的人才政策体系。从最高500万元的安家补贴到“漠阳优才卡”涵盖的23项专属服务,从子女教育到配偶就业的全周期保障,阳江用真金白银与真情实意搭建起“引凤长栖”的暖巢。

    产业沃土是留住人才的根本。阳江深谙此道,全力壮大“4+4+X”产业体系——海上风电装机容量领跑全国,五金刀剪产量占全国75%,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

    这座城市正以“同标高、零距离”的营商环境,加速融入大湾区1小时经济圈。正如点滴威生物科技创始人王立义所言:“在阳江,政策不是文件上的文字,而是看得见的加速度。”这位带着核心技术落户阳江的香港博士,如今每年有一半时间扎根于此,他说:“这里的产业生态让科研成果转化少了‘最后一公里’的焦虑。”

    站在湖南引才专场的舞台上,姚志猛用一句阳江版《沁园春》作结:“核电风光,合金铿锵,海丝启航。看绿能之都,求贤若渴;湾区支点,等你领航。”这不仅是向学弟学妹发出的,更是阳江向天下英才敞开的怀抱。

    当越来越多的“姚志猛”在这里找到事业与生活的平衡点,当“候鸟人才”变成“常驻专家”,阳江正以“近者悦、远者来”的强磁场,书写着新时代人才与城市共成长的湾区篇章。

    在这里,每一份才华都能遇见匹配的舞台,每一个梦想都能沐浴海风的祝福——这或许就是“爱上阳江”最朴素的理由。

    策划:黄韬炜

    撰文:赵强

    图片:阳江市人社局提供

    【作者】 赵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